英國媒體《泰晤士報》將金建希夫人稱為「韓國的雷迪麥克白」,引起軒然大波。
此比喻將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人物與金夫人的行為聯繫起來,突顯了對權力的渴望、與周圍人物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爭議。
1. 莎士比亞悲劇傑作,《麥克白》—作品介紹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描寫了人類對權力的慾望及其造成的毀滅。
據推測,莎士比亞創作於1606年前後,當時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是蘇格蘭人,因此作品的背景設定在蘇格蘭。
第一幕:預言與誘惑
- 蘇格蘭英雄麥克白將軍和他的朋友班柯在戰爭中獲勝歸來途中遇到三個女巫。
- 女巫們這樣預言麥克白:「你將成為國王。」
- 並對班柯預言:「你不會成為國王,但你的後代將成為國王。」
麥克白聽到女巫的話,起初半信半疑,但心中已經開始滋長成為國王的野心。 - 聽到這個消息後,雷迪麥克白煽動丈夫的野心,勸說他殺死鄧肯國王,奪取王位。
第二幕:篡位
- 在雷迪麥克白的強烈煽動下,麥克白最終殺害了鄧肯國王。
- 殺死國王後,麥克白將罪責嫁禍給國王的臣子,自己登上王位。但成為國王後,麥克白開始飽受不安和恐懼的折磨。
- 尤其是女巫預言班柯的後代將成為國王,這件事一直讓麥克白耿耿於懷,他決定殺死班柯和他的兒子弗萊恩斯。
第三幕:惡行的擴散
- 麥克白派刺客去殺死班柯和弗萊恩斯,但計劃並不完全成功。
- 班柯死了,但弗萊恩斯逃脫了。
- 之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顯現,開始越來越陷入瘋狂。
- 即使在宮廷宴會上,麥克白也看到鬼魂,驚恐萬分,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
第四幕:災難的序幕
- 飽受不安的麥克白再次找到三個女巫,詢問未來。
- 女巫們給出了新的預言:
1. 「伯南森林移動之前,你都安全無虞。」
2. 「女人所生之人無法殺死你。」
麥克白聽到這些話,相信了預言,感到安心。 - 但為了維護權力,變得更加殘忍的麥克白,甚至殺害了可能威脅到他的麥克德夫一家。
第五幕:衰落與悲劇性的結局
- 麥克德夫和鄧肯國王的兒子馬爾康率領大軍進攻麥克白。
軍隊砍下伯南森林的樹枝,偽裝前進。
這種景象似乎實現了女巫的預言:「伯南森林移動了。」 - 麥克白仍然相信女巫的第二個預言「女人所生之人無法殺死我」,繼續戰鬥,但最終與麥克德夫相遇。
麥克德夫透露自己是由剖腹產出生,這是女巫預言成立的時刻。 - 麥克德夫殺死了麥克白,戰爭結束了。
馬爾康繼位,蘇格蘭恢復和平,麥克白的悲劇故事也落下帷幕。
* 核心要點總結
1. 野心與誘惑:女巫的預言喚醒了麥克白內心深處的野心。
2. 悲劇性的結局:對權力的無限慾望最終導致了他的毀滅。
3. 預言的實現:女巫的預言從未讓麥克白安全,反而利用了他的錯覺和傲慢。
2. 《麥克白》故事的深度分析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探討了野心、罪惡感和命運等主題。故事始於蘇格蘭將軍麥克白聽到女巫的預言,被成為國王的慾望所吞噬。
- 女巫的預言與麥克白的野心:在戰爭中獲勝歸來的麥克白遇到三個女巫,聽到了「將來會成為國王」的預言。這個預言喚醒了麥克白內心深處潛藏的權力慾,引領他走向毀滅。預言給了麥克白選擇的餘地,但他屈服於慾望,親手選擇了毀滅。
- 雷迪麥克白的角色:麥克白的妻子雷迪麥克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進一步激起了丈夫的野心。她是一位堅強而果斷的人物,積極地勸說麥克白篡奪王位,甚至主導了謀殺。雷迪麥克白似乎被權力慾蒙蔽了雙眼,感受不到罪惡感,但最終卻被罪惡感和瘋狂折磨而自殺。
- 罪惡感與瘋狂的加劇:殺死鄧肯國王後,麥克白飽受不安和罪惡感的折磨。為了維護王位,他繼續殺害班柯、麥克德夫的家人等周圍的人,最終陷入瘋狂。雷迪麥克白也因罪惡感而痛苦,患上夢遊症,最終自殺。
- 第二個預言與麥克白的傲慢:不安的麥克白再次找到女巫,尋求關於未來的預言。女巫預言「女人所生之人無法傷害麥克白」以及「伯南森林移動到鄧西南城堡之前,他不會戰敗」。麥克白將這些預言按字面意思理解,相信自己刀槍不入,變得更加傲慢。
- 毀滅:麥克德夫是剖腹產出生,馬爾康的軍隊用伯南森林的樹枝偽裝前進。麥克白意識到女巫的預言是騙局,在與麥克德夫的決鬥中喪命。
3. 金建希夫人與雷迪麥克白的比較
《泰晤士報》將金建希夫人比作雷迪麥克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 作為總統配偶的影響力:雷迪麥克白煽動丈夫麥克白的野心並主導其行動,同樣地,金建希夫人也被質疑對尹錫悅總統施加相當大的影響力。儘管她沒有正式的職位,但關於她作為幕後實力人物干預國政的爭議,與雷迪麥克白的形象重疊。
- 爭議的中心:雷迪麥克白身處謀殺和篡位的中心,金建希夫人也身處許多爭議的中心。學歷造假嫌疑、Deutsch Motors股價操縱嫌疑、名牌包包收受爭議等圍繞著她的嫌疑,與雷迪麥克白的行為類似,塑造了她負面的形象。
- 周圍的不安與衝突:麥克白周圍的人對他的暴政和瘋狂感到不安,同樣地,執政黨內部也出現了對金建希夫人行為的批評聲音,國民的擔憂也在加劇。這種情況造成了類似於麥克白周圍不安的政治衝突。
4. 金建希與麥克白:比喻的意義與局限性
將金建希夫人比作雷迪麥克白,突顯了她行為與權力周圍的鬥爭和負面影響的聯想。尤其權力慾望、與周圍人物的不當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爭議,是兩者共同的特徵。
- 簡單套用形象的危險性: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套用在現實政治人物身上,可能會過度簡化情況。麥克白是悲劇性人物,但金建希夫人的情況仍在發展中,結果尚難以預料。
- 情境的差異:麥克白有篡位的明確目的,而金建希夫人的政治介入目的和範圍表面上雖有蛛絲馬跡,但要證明其罪行,仍需經過司法程序。
- 政治意圖:這種比喻可能包含強調批判性觀點的政治意圖。因此,理解這種比喻不應僅僅把它當作客觀分析,而應該理解為一種批判性觀點的表達。
- 《泰晤士報》的比喻有效地傳達了圍繞金建希夫人的爭議,同時也傳遞了對權力周圍鬥爭和負面影響的警告。
- 但是,這種比喻不能忽視簡單套用形象的危險性和情境的差異。重要的是從麥克白的故事中汲取教訓,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負面影響。
- 社會的批判性觀點和關注將在防止這種悲劇性結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泰晤士報》金建希:韓國的雷迪麥克白
评论0